找到相关内容170篇,用时10毫秒. ·把佛教导航设为主页
  • 《俗语佛源》选摘㈣

    “做贼心虚。”他为何说这句话?可能是禅家的机锋。在日常生活中,人们常用这句话作为谴责之词。如某人作了坏事但又怕别人知道,由于他心中有愧,疑神疑鬼,总觉得有人在盯住自己,所以谴责这种人为“做贼心虚”。如...

    赵朴初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7281751787.html
  • 《阿含经》学习笔记(1) 缘起及祈祷文

    能息除烦恼众恶的动力,为人所以为人的特色之一”。在《中阿含经》第45经,佛陀告诸比丘:“若比丘有惭有愧,便习爱恭敬;若有爱恭敬,便习其信;若有其信,便习正思维,若有正思维,便习正念正智;若有正念正智,...

    维安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8094754826.html
  • 中观思想略谈

    第二个反应则是在不得不接受这个事实时,有如泄了气的皮球般,充满悲哀、恐惧、绝望;第二个反应有多种,一种是问心无愧型,念佛修行,安然往生。一种是恶贯满盈型,问心有愧,临终前无比的孤独无助、恐惧。一切业报...

    宏印法师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16294360263.html
  • 三身曼茶罗

    可以不设坛城、佛堂,可以不请佛像、佛经、佛塔,你说得对,佛堂设在心中,佛像供摆在心中,恭敬供养,佛菩萨不会怪你,自己也实在没有条件,能在心中供佛就行了,自己心里也没有愧。如果不是这样的情况,找借口,那就...

    不详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23041667621.html
  • 星云法师:人间佛教的生活

    称之为全,便可以承受供养;没有具备的,则名之为缺,受之当觉有愧。   许多经典里都提到,佛弟子受人信施,如不好好修行,会有无量的罪过。如《毗尼母经》记载:“若不坐禅诵经,不营佛法僧事,...

    星云法师

    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0372669461.html
  • 星云大师:谈情说爱

    ldquo;大德明鉴:所谓清净与臭秽,全是人的心识作用,心中没有憎厌,那里来的怨恨?心田清净,处处清净,我一个出家人如果连这点嗔妄心都放不下,连这点慈悲心都提不起,岂不有愧道法?” 罗汉菩萨这些...

    星云法师

    论坛精华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23035576170.html
  • 佛教的爱情观

    不起,岂不有愧道法?’ 罗汉菩萨这些圣者的胸怀高旷,他们的慈悲是平等的,物我生命都是一样的。 佛陀的大弟子大迦叶,是一位大阿罗汉。大迦叶是出身富家的公子,父母要他结婚,他婉拒,他说要修道。被父母一再...

    佚名

    |论坛精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23101776513.html
  • 谈心说识(六):真心与妄心——阿摩罗识

    造成的这个结果。所以今天社会要提倡年轻人的教育,重视因果,一定要有二种畏惧的心,一、畏天地、神明;二、畏父母、师长,畏惧自身有愧於道德人格,因为不了解因果和会犯了因果的麻烦。心的牢狱比实质更有效。” ...

    释依昱

    |唯识|谈心说识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article/2009/07/21461185496.html
  • 宗喀巴大师应化因缘集㈤[校对版]

    ;㈨断未来有漏;⑽正法得永住。” 这意思是说,如果比丘能遵行戒法,就可以断除自己现在和未来的有漏,可以依之保障有惭有愧的人,可以制罚或灭摈难调伏的人。僧团的戒律若清净健全,自然可使不信仰佛法的人...

    修慧法师编述

    |宗喀巴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article/2005/08/054247205.html
  • 澄清知识分子对因果学说的谬解

    这种愉快的心情,身体自然容易变得更健康,病痛与苦恼的机会也就相对的大为减少。反之,一个为非作歹,有愧良心的人,由于经常感到紧张恐惧、焦虑不安,结果自然也就容易导致各种疾病和意外的产生。最近有些科学实验也...

    云鹤教授 著

    |因果|教育|文化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article/2008/05/203817835.html